安庆教育网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学案教学反思学习方法-市场经济哪年开始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学案教学反思学习方法-市场经济哪年开始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2.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一、伟大的历史转折┄┄┄┄┄┄┄┄①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为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②(1)措施①经营方式: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②政权形式: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2)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③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1)措施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②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③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③1.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意义(1)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3)中国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①[点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点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②[思考]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按有红手印的包干合同书。你认为博物馆为什么要收藏该文书?提示:体现了农民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它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可贵尝试。[辨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所以本质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③[辨析]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两者主要区别是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体现了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点拨]经济体制改革以199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辨析]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但是,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并不等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商品流通的载体。主题一 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核心必记]1.改革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会产生矛盾,要求改革来解决矛盾,正是由于有了社会矛盾,统治者才要求通过改革来巩固统治,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改革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3.改革能够调节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4.社会的发展证明了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抑或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而往往社会发展能推动改革的继续实施或使得改革更加深入。5.社会的发展为改革提供新的素材。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史料印证]材料一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抽样份数:18529户):从材料一中图示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在农村中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思考:材料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方向: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点巩固]1.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选C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可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使企业恢复了活力,其原因是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主题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核心必记]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史料印证]材料一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 材料一中温家宝分别分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弊端,并指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材料二图1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到1993年停止流通)。图2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图1图2 思考: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意义。提示:变化: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对点巩固]2.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保障企业的合法地位C.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D.限制企业的不法行为解析:选A市场经济下市场是资源调配的主要手段,但市场调节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要通过立法规范市场行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立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题组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解析:选D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是()A."以阶级斗争为纲"B.重返联合国C.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D.实行改革开放解析:选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故选D项。题组二经济体制改革3.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解析:选D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变化,因此D项符合题意。4.下图中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DA项发生在1949~1952年;B项是1953~1956年;C项是1958年。故选D项。5.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中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B.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解析:选D本题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抓住题干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故选D项。题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6.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A.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解析:选C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议应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解析:选D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故选D项。8.国家机构的改革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种变化反映出()A.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D.市场经济的发展已不需要计划解析:选C计划-发展计划-发展和改革的演变轨迹,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演化的过程,是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学案教学反思学习方法-市场经济哪年开始
宜城教育资源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资源。数百万资源,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宜城教育资源网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邮箱:yrqsxp@163.com  QQ:29008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