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教育网
免费人民版选修四历史:4.5.8《邓小平(二)》ppt课件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详细信息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免费人民版选修四历史:4.5.8《邓小平(二)》ppt课件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农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有位专家说,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少,农业生产水平降低,中国农业将进入新的徘徊时期。这是值得注意的。”⑧我国农业由于基础脆弱,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丰、欠、平年的波动较大,农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解放40多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各项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和顺利实施,这都是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近几年在经济发展中,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能够保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市场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主要生活资料供应充裕,这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相反,当农业生产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整个国民经济就停顿,被迫进行调整。如1956年当初级生产合作社还没有稳定的时候,就“跑步进入社会主义”,成立高级生产合作社;1958年大跃进加快工业发展,农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仅云南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炼钢铁,森林资源遭受了极大的破坏,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27%下降到60年代初期的22%;1960—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时期极左路线影响等等天灾人祸,给我国农业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由于农业大减产,导致了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只有农业稳定,中国才可能稳定,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于农业生产受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制约,自身经济效益又比较低,在资源竞争和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从宏观上管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⑨“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农业就完了。”⑩农荣俱荣,农损俱损的历史事实告诫我们,农业的稳定,是中国稳定的基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这是中国社会稳定,顺利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二、邓小平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一)邓小平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1)邓小平同志的这一光辉思想,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以后,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大家都在探索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二步的内容和方向。有的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二步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是改革流通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把1985年以来我国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实行议购议销,放宽农产品购销政策,实行多渠道流通,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减少流通环节“三多一少”的流通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当作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二步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的则认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第二步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中,着重调整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比例关系。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着重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中,着重调整第一次产业与第二、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在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改革,还没有从更深层次的方面,即从决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和社会化使用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以达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功第一个飞跃的基础上,再实现第二个飞跃。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3月3日与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中,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农业进行第二个飞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战略思想。这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较好地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来解决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社会化使用的问题。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将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和大发展。但是,由于第一个飞跃与第二个飞跃的目标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手段与途径也有明显的区别。第一个飞跃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第二个飞跃的目标,主要是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发展商品经济。我国自1979年底到80年代初期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第一个飞跃,使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采取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农民有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快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越来越突出地暴露出来,生产力的发展被限制在一块很狭小的土地上,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如何把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引向社会主义大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一大课题。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我国农业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进行自给性生产是绰绰有余的,因此,很快就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要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就需要扩大社会分工及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使用。由于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给扩大社会分工及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使用带来困难。因此,急需要架起一座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把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引向社会主义大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促进生产要素社会化使用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在1990年初就不失时机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个飞跃。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达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使用,以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这就较好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商品经济来解决第一个飞跃中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第二个飞跃实现的条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第一个飞跃的目标与第二个飞跃的目标不同,实现的条件也截然不同。第一个飞跃实现的条件,只要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相关政策,把农村的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行政手段,在全国农村很快就实现。但从第一个飞跃到实现第二个飞跃所需要的时间是长期的,所需要的条件难度更大。实现第二个飞跃必须要创造两个条件才可能实现。第一,要扩大社会分工,才有利于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使用;第二,科学种田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才可能实现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这两个条件是发展商品生产的基本条件。要创造以上两个条件,必须要有解决好决定生产力发展的土地、劳动力、科学技术三个基本要素优化组合、合理流动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才可能保障实现生产要素社会化使用。这是我国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第一,农村的土地和劳动力。我国目前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土地是集体的,农民只有对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但是,土地是农村集体或个体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保障,这是农村土地的基本性质。在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土地不再是他们的社会福利保障,对于失去土地的这部分农民,只有通过扩大社会分工,使他们能够充分就业,以免流离失所造成新的社会矛盾。据于以上理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应该与农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相适应,要加速在农村工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村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一般农村劳动力的30%一50%已经转移到农村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饮服务业等非农产业部门工作,这部分地区农民对土地的眷恋程度相对淡化,特别是在青年农民中表现尤为突出,要加速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如果不适时机地加速这部分地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资源的边际效益就受到很大影响。恰恰相反,在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如果不顾扩大社会分工条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硬要人为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必然要剩余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失去土地以后,就等于失去了基本社会保障,这部分农民就可能会流离失所,带来许多社会矛盾。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很长的过程。”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因产业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第二,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包括管理科学在内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生产力要素。在现实的规模经济中,并不是生产规模越大,经营效益越高。规模不经济的规模经营在农业发展中时有发生。因此,邓小平同志指的是:“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个“度”的决定条件,主要是根据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社会化使用程度来决定的。因此,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度”是一个变量。一般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农业适度经营水平的“度”就比较大,即规模比较大,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社会化使用程度也就越高。相反,在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比较低,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社会化使用程度低的地区,切忌人为地“垒大堆”搞适度规模经营。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要素的社会化使用程度,是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中,要认真研究农村土地、劳动力、科学技术这三个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的社会化使用问题,这是加速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首要问题,只有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农村土地问题、农业劳动力问题、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处理好了,我国农业才可能进入史无前例的第二个飞跃,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三)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极其重视,一直把它作为我国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制度严肃地提出来。为此,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作过比较系统地论述。早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1980年5月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1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初,有的干部和群众把我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认为是分田单干,有的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都是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不理解的一个认识过程,这是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认识过程。改革和发展的事实证明,集体经济更加巩固和壮大了,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农村工业、农村交通运输业、农村建筑业、农村商业、农村旅游服务业等蓬勃地发展,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同时扩大了社会分工,农村劳动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就业。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发展集体经济,这是我国农业第一个飞跃成功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第二个飞跃坚持的方向和顺利实现的根本保障。邓小平同志指出:“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第二个飞跃的方向,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3)只有集体经济发展了,才可能使农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近几年全国农业适度规模经济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农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科技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三、邓小平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理论邓小平同志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作了比较系统地战略部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9月18日同朝鲜劳动党中央总书记金日成谈话时指出;“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14)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部署中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农业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这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较好地解决了农业与工业,农业与科学教育发展的关系。这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基础地位的有效途径。把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不仅反映了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的实际,同时也反映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实际,这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二)加快粮食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只有粮食问题解决了,才可能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促进养殖业的发展,保障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2000年要生产多少粮食,人均粮食达到多少斤才算基本过关,这要好好计算。2000年总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15)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要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特别是我国粮食发展面临着两大严峻的挑战;一是人口不断增加,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人增地减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随着国际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作为一种重要的特殊商品,在国际交往中常常被当作一种战略武器使用,进口粮食将受到限制。为此,江泽民同志1996年6月4日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的讲话谈到粮食问题时指出:“中央所以反复强调农业的特殊重要性,是从我国人多地少这个基本国情,从保持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全局性要求出发的,也是从保持和加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独立自主地位的战略性要求考虑的。”(16)这是在国际交往中,粮食常常被用作战略武器的重要原因。(三)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我国多年来提倡的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是与近年来国际上提倡的混合农业、或生物多样性、农业多样性是一致的,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17)粮食是农业的基础。我国经济发展:一是要解决吃饭问题;二是要发展。抓粮食是解决吃饭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靠发展多种经营。只抓粮食生产,农业是没有出路的,这已经被解放以后大约30年的时间里,“以粮为纲”农业的历史事实证明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才是农业发展的出路。农业的多种经营,随着农村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已经具有广泛的内涵,不仅局限于种植业、养殖业的多种经营,实际上已经扩大到除种植业、养殖业以外的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等等广阔的领域。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只有靠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拓宽经营门路,才可能使农民的生活步入小康。(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3月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18)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乡镇企业发展,自从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历了极其艰苦的创业过程,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主要原材料高度集中统一,乡镇企业需要的原材料只能依靠市场调节,产品靠自找销路,旧的观念总把乡镇企业当作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配角来看待,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着强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千千万万的个体企业、三资企业的两面夹攻,乡镇企业在狭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经过艰苦地创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实现小康生活,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最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新起点;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乡镇企业的发育成长过程,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因此,邓小平同志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作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持续了几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19)我国乡镇企业自1980年以来得到了迅猛发展,1980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656.9亿元,十年后的1990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8461.6亿元,比1980年增长11.9倍,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8915亿元,比1990年增长7.1倍。全国凡是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都是乡镇企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全国农村经济地区间的差距,主要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例如云南农村经济发展与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也主要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差距,1995年全国乡村人口人均乡镇企业总产值8022元,云南省人均仅2258元,只及全国的1/4。乡镇企业发展,已经成为农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作了光辉的典范。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发挥理论的先导作用,这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注释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7—78页。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28页。③《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经济日报》,1993年11月17日。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⑤数据来源于《199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9月版。以下文中凡全国数据均来源于此。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238页。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5页。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9页。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5页。(1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5页。(1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5页。(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4页。(1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页。(1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23页。(16)《江泽民在河南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的讲话》,《光明日报》1996年7月16日。(1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页。(1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5页。(1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8页。(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全国第三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文集》学习出版社1997年5月版 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
免费人民版选修四历史:4.5.8《邓小平(二)》ppt课件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
宜城教育资源网免费提供课件、试题、教案、学案、教学反思设计等备课资源。数百万资源,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没有任何图片资源

历史资源
历史试题列表
免费人民版选修四历史:4.5.8《邓小平(二)》ppt课件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学案教案说课稿案例

没有任何图片资源
宜城教育资源网
免责声明 :本站资源版权归原著作人所有,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宜城教育资源网主办 站长:此地宜城 邮箱:yrqsxp@163.com  QQ:290085779